欢迎进入银川市总工会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工匠

【榜样的力量】徐强:引领光伏产业 引爆行业“裂变”
2023-05-08 16:20

徐强,工程师,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现任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全面主持“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奖励:2012年获评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评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7年被银川市科学技术协会聘为“第八届科协委员会”委员。



(一)精益求精,量变到质变。自参加工作以来,徐强致力于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生长研发工作,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12年,徐强同志带领团队参与《“110”位错硅单晶的制造方法》项目,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5年,参与《超薄高效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切片》项目,荣获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20年,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项《G12高品质大尺寸硅单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排名第3;2021年,参与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专项《P型高效电池用高品质硅单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排名第3;2022年,被银川市科学技术协会聘请为“第八届科协委员会”委员。全面主持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并实施产业化,为突破行业技术瓶颈、新品开发及工艺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徐强同志在主持生产技术工作期间,与团队获得专利 项,2019年1月23日获取新型直拉单晶炉用组合加热器和直拉单晶炉用组合加热器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9年6月24日获取一种自动稳温工艺、自动过热工艺、自动调温工艺发明专利证书;2019年7月26日获取一种快速判断石英坩埚尺寸合理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9年10月11日获取一种石英坩埚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0年2月25日获取一种副室定位机构、副室自动回旋系统、直拉硅单晶炉复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1年4月22日获取一种单晶炉中用于收取坩埚中的剩料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二)“当年签约 当年开工 当年投产”跑出中环“加速度”。徐强同志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公司于2021年3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12月首批单晶炉正式投产,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公司围绕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协同并进,持续降本增效。主打产品G12单晶硅片(210*210毫米、12英寸单晶硅片),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有力推动光伏发电实现全面平价上网的极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公司在前期各工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定式+深蓝”的中环制造方式进一步实现智慧化生产。仅用时不到一年时间,公司技术部牵头“自治区企业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并在政府立项自治区级项目2项,银川市项目1项,培养银川市人才3名。

(三)三个“否定”创新无止境。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走在宁夏中环的办公区、会议室、生产车间,随处可见一个标语:三个“否定”,即“否定现有产品、否定现有技术、否定现有自我”。徐强同志坚持中环精神,只有与时俱进的持续否定、持续进步、持续竞争、持续学习、持续改善,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让创新融入企业基因。徐强同志坚定,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在徐强同志的带领下,改善了太阳能单晶品质、降低成本。平均单台月产由1035kg提高至1383kg,拉晶成本降低20%设备、工艺、流程优化,实现少人化生产,由每人操作4台设备提高到12台;设计大尺寸热场(26寸)、推广二次加料工艺,单炉投料量由190kg提高至380kg,26寸热场炉台平均单台月产提高至1600kg;工艺参数优化、热场设计单晶氧施主不良率由14%降低至3%;设计推广新型导流筒,优化参数,晶体拉速提高14%;拉晶功耗降低13%。



(四)冲“卡”破“障” 抢占技术制高点。徐强同志作为公司当家人,非常重视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活动,坚持下一线了解一线生产,带领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位错直拉硅单晶适用于半导体和太阳能光电器件、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该产品具有原始晶向为,不需要二次加工,具有位错密度低、节约材料等优点,属国内外首创。该产品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充放电容量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2-3倍,有效地节约了电池的体积,成为碳负极材料的最佳替代品;制备超薄高效太阳能电池可获取较高的输电效率,有效克服遮挡效应,同比传统太阳能电池可节约硅材料3倍,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



领先但不止步于此,宁夏中环将持续升级打造自己的“黑灯工厂”,持续推动行业工业 4.0 升级转型。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是行业内领先的单晶硅材料智慧化工厂,也是世界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新能源光伏材料制造基地。工厂可具备成熟的G12太阳能级晶体拉晶技术,能更好地满足光伏市场未来对新能源材料“更高转换效率、更高生产制造效率、客制化产线、柔性制造”的需要,实现年产值165亿元以上,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返回顶部